《数据结构与算法》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融合,2024年9月11日下午17:00,大数据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团队齐聚一堂,共同开展了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此次活动由徐丽丽老师主持,常文萃教授、高宇鹏副处长带领多位资深教师与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与讨论,共同探讨教学新思路,交流教学心得,旨在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前沿的学习体验。
在活动中,常教授强调,《数据结构与算法》不仅是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关键工具,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准备方式,能够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程核心知识。
随后,教师们围绕《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案例实践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策略。
课时优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针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技能性强、需大量实践训练的特点,需要对每个课时的授课内容进行精心规划。在确保理论讲解全面覆盖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课时段,鼓励学生携带电脑参与课堂训练。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们建议将部分实验课课时用于理论知识的即时应用,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教材使用:灵活精简,抓重点
常教授强调,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参考,但绝非唯一依据。教师们应灵活运用PPT等教学工具,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提炼,突出重点难点。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堂互动:智慧教室助力,分组讨论激活力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常教授建议青年教师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的先进设施,通过分组讨论、即时问答、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积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升学习参与度。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作业创新:避免AI依赖,注重能力展现
针对作业设计,常教授提出要避免简单复制粘贴或依赖AI生成答案的现象。作业应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深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除了要求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置口头报告环节,让学生不仅能够写出答案,还能清晰地讲出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验报告:防范千篇一律,鼓励创新思维
在实验报告方面,常教授强调要防范千篇一律的现象。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实验过程和思考结果,撰写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点的实验报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性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加强实验报告的审核和反馈机制,确保每份报告都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学习收获。
经过数小时的热烈讨论与思想碰撞,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中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一次有力提升,更是对教学团队建设的一次重要推动。未来,大数据学院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撰稿:王敏敏 摄影:王敏敏 责任编辑:赵其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