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信息工程学院数字专业在2号教学楼暖心举办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为主题的辅导员说完满。李永娇老师以温暖而真诚的讲述,带领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成长、自洽与勇气的深度对话。现场氛围轻松自然,如挚友围坐,娓娓道来,每一句言语都悄然触动心弦。


完整优于完美:接纳不是摆烂,是坦诚出发
“人生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而是一段允许走岔、允许停歇的旅程。”李永娇老师以“足记”为引,巧妙比喻成长路上的点点印记。她没有用大道理堆砌,而是娓娓道来自己学生时代的“小狼狈”,那些“不完美”的片段,反而成了她日后最珍贵的回忆。
“我们总被提醒要优秀,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允许自己普通,也是一种勇敢。”李老师笑着说,“就像一双穿旧的鞋,虽然磨了脚、沾了泥,但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走过的路。”她鼓励同学们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接纳那些拖延、焦虑、迷茫的时刻,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成长有了真实的温度。
真实故事:从“不完美”到“完整”
现场还展示了两位同学的成长故事:岳佳乐从口齿不清到流畅演讲,从走路不稳到完整表演五套形意拳;王溪若从说话脸红到团队舞力担当,自编人梯舞蹈参赛并获得2021乌马河·全国街舞大赛亚军。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不完美”如何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把自己当朋友:从“我怎么这么差”到“没关系,下次注意”
在“技能一:把自己当朋友”环节,李老师分享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换句型”。把自我批评的“我怎么这么差”改成鼓励性的“没关系,下次注意”,这样不仅能提升语言温度,还能降低杏仁核的反应,让情绪得到缓解。她还建议同学们尝试“一周练习”:记录最狠的自我批评,用好友的语气回一封信,让情绪肌肉开始反向生长。
给情绪贴标签:命名即驯服
“技能二:给情绪贴标签”是另一个实用技巧。李老师解释道,默念“我现在焦虑”能让大脑从淹没模式跳到观察模式,情绪立刻减速。她还介绍了“三秒仪式”:闭眼、呼气、说出标签,像给云朵挂牌子,风来时它自己会飘走。fMRI研究显示,语言化情绪可降低杏仁核反应,理性中枢重新上线。
接纳琐碎日常的“小确丧”
活动中,李老师还引导同学们正视生活中的“小确丧”,比如学业压力、社交对比和容貌与未来的焦虑。她强调:“允许它来,允许它离开。将情绪当作过客,它们只是暂时经过。”
互动工坊:不完美变形记
活动最后,李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工坊:不完美变形记”。通过“四步匿名变形”——写下吐槽→随机抽签→集体找萌点→分享最暖案例,让同学们在五分钟内把“社恐”变成“专属雷达”。
活动结束时,阳光斜照进教室,不少同学静静坐着,仿佛在回味那些被理解的瞬间。原来,承认不完美,不是妥协,而是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
撰稿:李永娇 杜易晨
摄影:杜易晨
责任编辑:李永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