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独特坐标,大学生群体更应以破竹之势拥抱未来。我们呼唤青年成为“不被定义的自己”, 3月19日18:00,李俞昕老师于博学楼301教室开展“打破桎梏,做不被定义的自己”主题活动。以经典形象“哪吒”为精神锚点,借“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点燃青年突破内外束缚、追寻个性化发展的热血。


人设博物馆:困住我们的隐形人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标签所定义,比如“i人”“e人”“内向”“社恐”……这些标签看似简单,却可能在无形中限制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大风吹”游戏,以各类标签为匹配对象,提到“内向”时,平时安静少言的同学进行选择;提到“学霸”时,成绩优异的同学纷纷举手。不同标签对应着不同性格,游戏地开展,让学生能意识到,标签只是别人眼中的片面印象,而真实的自己是多面的、丰富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不应被这些简单的标签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做不被定义的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成长突围战:从被动束缚到主动破局
什么是桎梏?李俞昕老师通过鲜活案例与思维碰撞,从“外部桎梏”到“内部桎梏”层层掘进:社会期待的重压、家庭目光的牵绊、同辈竞争的焦虑,在理性剖析中褪去威慑力;而自我设限的牢笼、固定型思维的藩篱,更在深度对话中暴露出阻碍成长的本质。


当“如何打破桎梏”的密钥揭晓,现场气氛持续升温。老师以“明确目标”为起点,鼓励大家在迷茫中锚定方向,以清晰的愿景驱散困惑;以“实践锻炼”为阶梯,倡导在行动中积累经验、磨砺意志,用汗水浇灌成长之花;以“反思总结”为明灯,引导其在每一次尝试后复盘得失,汲取教训,不断优化前行路径。这一刻,同学们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驱动,纷纷聚焦于此,期待着新的启示与变革。

撕标签高光时刻!青春狂喊“不被定义”宣言
撕掉标签,是挣脱束缚我们的枷锁,是打开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同学们纷纷登台,亲手撕碎写有“拖延症”“敏感”“玻璃心”“悲观”等标签,那一刻,是与过去束缚的决裂,是向新生自我的加冕!这极具仪式感的瞬间,让学生们更加坚定了突破自我的信念,“不被定义”的理念深深扎根。


此刻的“撕掉标签”,不再仅仅停留于口头宣传,而是真真切切地转化为了实际行动的指南。它鼓励着每位同学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尝试那些曾经认为不可能的新领域,激励着不断前行,不断突破自我。


突破桎梏,不仅是自我觉醒的契机,更是青年向时代的宣言!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火种传递,青春重担将被卸下、自由力量将被拥抱。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从来不是活在他人定义里,而是以破茧之势打破桎梏,在突破中诠释“不被定义”的生命张力,最终以个体的光芒,汇聚成照亮时代前路的璀璨星河!
(撰稿:赵若彤 供稿: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赵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