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情,文脉寻根。为搭建学生互动平台,引导大学生传承与弘扬家乡文化,4月3日,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辅导员卢松波策划的“我为家乡代言——龙门文化展演之典故篇”在博学楼301举行。活动以山西“龙门”文化为主线,通过典故交流、情景演绎、典故竞答、文化宣传、乡音寻觅等形式,带领200余名学子探寻文化基因中的“精神老乡”,在黄河涛声与“清明”节日共鸣中筑牢文化认同。

典故里的山河印记
“同学们,恁(nèn)可知道,咱山西的‘龙门’不单是道峡口,更是祖祖辈辈的‘精神渡口’!”主持人王佳怡以“一句方言一捧土,一个典故一方魂”为引,梳理“我为家乡代言”的主题活动目的,引导同学们介绍各自家乡的历史典故,大屏幕同步播放各省的文旅画面,为同学们各自家乡的典故“喝彩”。“舜耕历山,德孝传家”——运城学子身披盐湖纹样披肩,以运城盐池为引,讲述帝舜教化百姓的典故;“剪桐封弟,桐叶寄思”——临汾代表手持桐叶道具,再现“桐叶封唐”的西周故事,溯源三晋文明;清明时节,我们晋中人折柳插桐,以叶寄情,既是追思先人,也传承着‘一诺千金’的晋商精神。”

跨越千年文化再现
情景剧《相敬如宾》:学生身着古装服饰,在悠扬的古琴声中演绎《左传》典故:晋国大夫郤缺与妻子田间劳作,妻子躬身递饭、郤缺拱手相迎,一句“此生敬汝如宾,方得家国长安”的台词,让“相敬如宾”的古训跃然眼前。“这不仅是夫妻之道,更是山西人‘和’文化的缩影。”编剧张嘉怡阐释创作初衷。

青春征途龙门浪涌
在音乐的伴奏下,辅导员卢松波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看图猜典故和典故填空的趣味活动。有的同学脱口而出,信心满满;有的同学感觉耳熟能详的词汇就在嘴边,却抓耳挠腮的着急着;有的同学一脸“冷漠”又百感交集;在大家的各种情绪中,卢老师开讲龙门典故,将古老文化注入时代新意。鱼跃龙门:以《三秦记》中“三级浪”为喻,解读人生创荡关卡要勇者不惧,“浪愈急,鱼愈勇”的励志解读引发共鸣;薛仁贵传奇:揭秘其寒窑距龙门仅5公里的地理渊源,类比“当代青年沉淀期”,“二十载无人问,一朝亮剑定天山”的金句被学生记满笔记本。“龙门不只是黄河上的峡口,它的精神刻在山西人的骨血里——逆流敢争,静默能守!”辅导员卢老师指着身后龙门图画,话音铿锵。


万里文脉一线牵
“清明雨落处,皆是龙门浪花打湿的乡愁……”。活动在旁白诵读与古筝曲交织中达到高潮,大家在卢老师的引导下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各自了解的文化故事:从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到流传千古的典故,山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承载地,需要我们在自媒体时代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历史文化广泛传承,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书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新篇章。


清明的“雨”淋湿了龙门的古渡石阶,却浇不灭文化传承的火种。“我为家乡代言”在“乡音寻觅”中回归了活动的主旨。当古筝余韵融入夜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悄然作答:慎终追远的深意,不仅在血脉亲情的缅怀中,更在文明根脉的守护里。“清明一盏杏花酒,半敬先人半敬舟”——当代青年以文化为舟,正载着历史典故的风骨,驶向精神的原乡。
(撰稿:梁雪胜 供稿:大数据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梁雪胜 高焱翔 雷舒涵 赖晓乐 刘家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