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教育

首页 > 学院动态 > 完满教育 > 正文

【异科导师】 中秋“异”聚:导师牵线,跨科师生玩转传统里的甜

发布时间:2025-09-29阅读数:

中秋的清甜尚未漫遍校园,由异科导师牵头的“团圆之约”已悄然启幕。从揉面时的耐心指导,到猜谜时的默契互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因导师的联结聚在一起,让传统中秋的意蕴,在跨科碰撞的欢声笑语里渐次升温。

以俗为媒聚暖意,承古萌新悟团圆

为了让同学们触摸到中秋“祈愿、共情、团圆”的文化内核9月22日18:00,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李超,在无边书院以“中秋雅集”为载体,将传统习俗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团圆意蕴在互动中深度流淌。手绘月亮环节,同学们笔下的圆月与玉兔不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将“祭月祈安”的古老愿景,化作对生活的鲜活期许;分享月饼的时刻,饼香里交织的生活闲谈与未来规划,让“吃月饼庆团圆”的习俗,从符号升华为情感联结的纽带。

当月饼遇上“手忙脚乱”,异科师生玩出团圆味

9月23日,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聂宁,在箕城书院思辨力大厅以“冰皮月饼制作”为纽带,串联起传统民俗与师生情谊,让中秋暖意提前浸润校园。揉面时,学生因粉水比例失衡手足无措,聂老师俯身示范“以腕力揉、凭耐心磨”,不仅帮他们将“叛逆”面粉塑成光润面团,更悄然传递“耐住性子方能成事”的生活哲思这一枚枚月饼,既是传统民俗的现代表达,是异科教育“以情育人”的生动载体,更让“同向同行、共赴美好”的温暖信念,随饼香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冰皮月饼DIY,解锁团圆意蕴新表达

9月24日1000,毣谷书院共享厨房内,在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朱晶晶指导下,学生化身“工匠”:按比例揉制面团,调配多彩馅料,有人因手法生涩捏出“奇形月饼”引发哄笑,有人创新“双色冰皮”收获赞叹,模具按压间,晶莹月饼裹挟奶香跃然案板。朱老师所言“从食材到成品的蜕变”,既是传统技艺的承袭,更是劳动教育的实践——揉面包馅中,学生体悟“物力维艰”。这场活动让中秋“团圆”,从文化符号化作劳动里的温情、协作中的共鸣。

“以饼寄情,传承经典!”——手工制冰皮月饼

9月24日15:00,三达书院意空间内,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张英以冰皮月饼制作为桥,开启一场“文化浸润+跨科共情”的中秋活动。她从中秋习俗切入,借“胡饼到冰皮月饼”的演变、唐至明清的节日发展史,将“团圆”内核从民俗知识升华为文化认同;实操环节,从粉水配比到脱模技巧的细致指导,不仅是手艺传授,更暗含“精益求精”的做事准则,于运哲与薛熊熊的互助、小组协作,让跨学科交流从理念落地为行动。这场活动以小见大,让手工制作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异科互动化作素养提升的路径,彰显了“以文化人、以情聚力”的育人深意。

师生共赏《浪浪山的小妖怪》,解码三晋文化的精神密码

9月25日1000,毣谷书院2F故事·时“间”内,信息工程学院异科导师伦新秀一场以《浪浪山的小妖怪》为载体的文化寻根之旅温情启幕。影片以光影为笔,将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核深度融合。地道山西方言是鲜活注脚,学生郭明月那句“像家里长辈叮嘱”,道破方言背后“乡土温情”的文化根脉;镜头里的飞檐斗拱、黄土窑洞,不仅是建筑复刻,更藏着山西人“因地制宜、坚韧生存”的生活哲学。而小妖怪们困境中互助、逐梦时坚守的模样,恰与三晋大地“务实进取、抱团前行”的人文精神共振。

月光漫过书院窗棂时,异科导师们用一场场异科活动,将“团圆”从节日符号,变成了跨科协作的温暖实践。饼香里藏着师生情,互动间凝着文化韵,这不仅是一次节日相聚,更是异科教育以情育人、以俗传韵的生动注脚,让中秋的暖意,长久萦绕在每个同行的日子里。

撰稿:许海鑫 

供稿: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信息工程学院